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资讯 > 理论视野 > 文章详细
肖靖:资源型城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郴州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

根据《郴州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郴州市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达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郴推新办[2021]5号)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矿业联合会《关于开展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郴工信发[2021]11号)安排,2月10日至5月30日,在市工信局、市统计局的支持指导下,市矿业联合会组织开展了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调查组到资兴市、临武县、永兴县、宜章县、北湖区等地召开了座谈会,参会企业50多个;向147家企业发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调查表,占基地建设规划统计企业数的36.8%,收回调查表的企业95个,占发出调查表企业的65.5%,没有提交调查表的企业主要是因为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还深入到20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面上大量数据资料和县市区专题汇报材料,现将调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业资源分布情况

我市是国家划定的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大规模的矿区开采活动和矿产冶炼活动产生和堆存了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既压占了大量土地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浪费了固废资源,使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据95个调查企业统计数据,2020年,企业固废产生量16800.87万吨,固废堆存量7926.8万吨,固废外源输入量217.9万吨,分布占基地建设规划数据的15.6%、23.8%和57.3%。这表明调查企业的统计数据是比较客观、准确、可信的。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调查企业固废分布及价值情况进行分析:
      从区域分布来看。固废产生总量中,北湖区2068.19万吨,占 12.31%;苏仙区2362.20万吨,占14.06 %;资兴市1974.10万吨,占11.75 %;桂阳县2054.75万吨,占12.23 %;宜章县1572.56万吨,占9.36%;永兴县1777.53万吨,占10.58 %;临武县1325.59万吨,占7.89%;嘉禾县1172.70万吨,占6.98%;桂东县139.45万吨,占0.83 %;汝城县524.19万吨,占 3.12 %;安仁县542.67万吨,占 3.23 %;郴州高新区 840.76万吨,占4.79%;郴州经开区482.18万吨,占2.87%。固废堆存总量中,北湖区913.95万吨,占11.53%;苏仙区1081.21万吨,占13.64%;资兴市979.75 万吨,占12.36 %;桂阳县948.83万吨,占11.97%;宜章县812.49 万吨,占 10.25%;永兴县776.03 万吨,占9.79%;临武县 652.37万吨,占8.23%;嘉禾535.06万吨,占 6.75 %;桂东县72.13万吨,占0.91%;汝城县 275.85万吨,占3.48%;安仁县254.45万吨,占3.21%;郴州高新区 406.64万吨,占5.13%;郴州经开区217.99 万吨,占 2.75%。固废外源输入量(包括县市区之间和市外输入),主要集中在永兴县、资兴市、安仁县等。据基地建设规划资料,全市30个乡镇分布有尾矿,25个乡镇分布有煤矸石,18个乡镇分布有冶炼渣,6个乡镇分布有粉煤灰,40个乡镇分布有矿山废石,3个乡镇分布有工业副产石膏,45个乡镇分布有建筑垃圾,35个乡镇分布有农林及加工废弃物。工业固废分布范围广,分布数量相对集中,与矿区开采分布呈正相关关系。
      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固废产生总量中,有色金属行业4840.33 万吨,占28.81%;水泥行业1779.21万吨,占10.59 %;火电行业  1140.78 万吨,占 6.79%;煤炭行业2775.51 万吨,占16.52%;化工行业2121.95万吨,占12.63%;石墨行业 645.15万吨,占3.84%;建筑行业2296.68万吨,占13.67%;农林及加工产业行业 1201.26万吨,占7.15%。工业固废堆存量中,有色金属行业2390.71万吨,占30.16 %;水泥行业 680.12万吨,占8.58%;火电行业451.03万吨,占5.69%;煤炭行业1376.88万吨,占17.37%;化工行业1169.19万吨,占14.75%;石墨行业288.53万吨,占3.64%;建筑行业1170.78  万吨,占14.77 %;农林及加工行业 399.51万吨,占5.04 %。工业固废外源输入主要是有色金属二次物料输入量大,占28%以上,其中市内县市区之间转移量占 45.65%,市外输入量占54.35%;其次是煤矸石输入,占输入总量的17.8%。
      从重点领域分布来看。依次为尾矿(共伴生矿)、建筑垃圾、煤矸石(矿山废石)、农林及加工废弃物、冶炼渣、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其他固体废弃物,其在固废产生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27.29%、  17.87 %、17.85 %、12.79 %、5.35%、5.81%、1.46%、11.58 %;其在固废堆存量中的占比分别为 21.66 %、20.45%、17.65%、14.43%、 5.36%、5.45 %、1.83%、13.17%;其在外源输入量大的主要是冶炼渣,占比为57.83%。临武县每年产生废石就达100万吨,尾矿达80万吨,仅三十六湾矿区尾矿废渣堆存量达数10亿立方米,其中甘溪河从塘官铺到滩下坪固废淤积区长5公里,堆存面积120万平方米,堆存尾矿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永兴县每年从县外输入的有色金属冶炼废渣达280.3万吨以上,占整个资源量的77.9%,占整个综合利用量的92.8%。嘉禾县每年从县外回收输入的废旧钢铁及用于铸造的渣料达到30余万吨。
      从时序分布来看。固废产生量、堆存量、外源输入量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固废产生量,2018年14567.01万吨,2019年13380.58万吨,2020年16800.87万吨,累计增长15.3%;固废堆存量,2018年6329.03万吨,2019年5977.81万吨,2020年7926.75万吨,累计增长25.2%;固废外源输入量,2018年597.72万吨,2019年658.57万吨,2020年769.11万吨,累计增长28.7%。
      从潜在价值来看。调查情况表明,工业固废中的有价金属和资源化利用价值潜力巨大。据桂阳县调查估计,全县仅尾矿中可回收钨金属量4万吨、锡金属量1.5万吨、铅金属量35万吨、锌金属量21万吨、铋金属量1万吨、钼金属量0.5万吨,以及大量金、银、铜、铁、锰、钒、萤石、石榴子石、云母、长石、石英等金属、非金属、稀贵金属、稀散元素等资源。按80%回收,潜在价值在100亿元以上。其他如苏仙区、北湖区、临武县、宜章县、汝城县、永兴县、嘉禾县等地工业固废潜在价值也十分可观,高效分离提取和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一是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调查的95个企业,50%以上都是以综合利用为主导产业的企业,涉及综合利用领域25个,开发综合利用产品60多种。各类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尾矿、煤矸石、矿山废石、农林及加工废弃物利用率快速增长,粉煤灰、冶炼渣和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始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2020年,95个调查企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量599.8万吨,无害化处置率100%;废弃物综合利用量1260.7万吨,综合利用率97%,比2018年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85个,占比89.5%,比2018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综合利用产品产值655913.2万元,比2018年增长71.4%,从业人员达2.6万人以上。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公司引进湖南华晟创元环境科技公司开展尾矿高质化利用合作,新建年产60万吨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建年产44万吨改性钨矿粉体材料生产线,配套年16万吨建筑用砂生产线,年产20万吨干混砂浆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达到年处理原矿148.9万吨,充填消纳尾矿66万吨,资源利用尾砂80万吨。
      二是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自主开发和引进推广了一批用量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2018年至2020年,95个调查企业在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领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38项,技术研发及推广占总产值比重达到37%,高新技术及创新企业达到77个,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13项。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多项,国家级科技成果5项,省部科技创新成果41项,专有和专利技术41项。矿山资源开采规模由150万吨/年提高到250万吨/年,钨的选矿回收率由开发初期的3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伴生萤石由原来无法回收达到现在68%的回收率,铁矿由过去未回收达到现在58%的回收率,尾矿综合利用后排放减少20%。尾矿利用、共伴生矿回收、矿山“三率”水平提高等综合利用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40%以上。
      三是综合利用效益日益显现。从95个调查企业分析来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企业调整发展思路、改善环境面貌、减少矿山资源开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增加就业机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途径,更是水泥、化工、冶炼、矿产资源等行业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2018年至2020年,95个调查企业共利用固体废弃物1431.21万吨,实现产值160.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上交税收91.32亿元,实现利润16.59亿元,减少土地占用13559亩;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率由7.5%提高到9.1%,提高1.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永兴县从事有色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的规模以上企业达30个,2020年,共生产白银3850吨,黄金7.6吨,十种有色金属17.3万吨,实现工业总值410亿元(2019年数据)、实缴税金8亿元,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5万人以上,助力节能降碳节约标准煤90万吨,节水526万吨,降碳减排1.5万吨,
      四是综合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调查的95个企业中,入园企业90个,占比94.7%;形成产业链的企业85个,占比89.5%;属于企业集群范畴的规模以上企业80个,占比84.2%;集中于尾矿、煤矸石、冶炼渣、矿山废石、农林及加工废弃物领域综合利用的企业90个,占比约95%。调查企业产业链水平提高率由2018年的15.7%提高到2020年的17.3%,提高1.5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重点突出、规模扩大、集聚发展的综合利用格局。资兴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已初步形成硅产业、煤电产业、节能建材产业、竹木深加工产业四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

三、当前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统计调查企业资料表明,尽管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代表了全市综合利用的一流水平,但与加快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和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综合利用企业普遍小而散。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上游企业的主营业务关联度低,受重视程度不够,选成专业从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平均生产规模不足20万吨,平均产值不到2亿元,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大型专业化企业集团,缺乏大型骨干和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差,无法获得明显的规模效益。
      二是综合利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调查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瓶颈,尤其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利用、具有带动效益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工业固废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引进推广方面投入不够。多数企业研发和引进消化能力较弱,技术装备落后,缺少研发和引进技术的积极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处置利用还比较简单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占绝大比重,市场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综合利用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突出。现有技术装备水平不能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制约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2020年,95个调查企业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品9项,技术开发8项,推广应用先进技术23项,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率不到6%,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综合利用创新能力较弱。主要是利用模式、关键技术、利用机制、管理方式创新不够,动力不足。利用模式主要停留于筑基修路、井下充填、地面回填、建筑用砂、水泥混合料,以及制砖制瓦,向下游延伸、提取有价金属、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几乎为零;关键技术既缺乏研发平台,又缺乏推广应用与集成示范;利用机制过于封闭,部门间、行业间堵点不少,阻碍了上下游之间深度融合,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协调,调查企业中尚无一个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发展;管理方式落后,95个企业分属发改、工信、应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和执法等部门管理,“六龙治废”,难以统筹协调,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综合利用率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四是综合利用配套政策不完善。各县市区和调查企业普遍反映,综合利用支持政策不配套,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各项投入急需加强。目前,政府缺少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强制性要求和针对性奖惩措施,企业缺乏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的压力与动力;政策保障有待突破,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已形成的综合利用产能有待释放;现有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予与予取关系处理不当,一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产品尚未列入税收优惠目录,尚未建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专项基金;外源输入固废门槛提高,成本升高,部分企业面临“断粮”风险;部分地方还存在政策落实难、执行中有偏差等问题。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宏观导向功能。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制度,从调查企业中选择70~80个企业,作为填报综合利用统计报表的企业,按季报送汇总、评估和发布统计数据,客观反映工业固废综合综合利用产业运行情况,及时研究综合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综合利用的考核、评估和奖惩。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市级部分立法权,积极推动综合利用立法,研究制定促进综合利用的法规文件,健全法治环境,强化执法监管,实行依法治废。建立健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积极利用国家在郴石墨、有色贵金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质量检验平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国家资源综合利用部署要求,细化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地方标准,明确产业布局、利用方式、技术装备、模式机制、运营管理等综合利用考核指标要求,推动上下游产业间标准衔接。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相互配合,主要行业全覆盖、有特色的综合利用标准体系,用标准引领和规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创新治理方式。依托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业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设支持力度,分别制订出台各个专项行动计划。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深化工业固废领域“放管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工业资源利用产业领域内率先打通部门间、行业间堵点和痛点,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按照“4高、3带、10基、10群”空间格局,调整优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布局,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协同匹配。鼓励各县市区培育一批跨区域、跨部门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鼓励发展由市场主体牵头的新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机构,促进政产学研介用合作。加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跟踪评估及重点企业、项目服务力度,开展固废综合利用示范,探索大宗固废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案,推动大宗固废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有效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国家建设需求,对标行业先进水平,系统梳理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分领域做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精准施策和协作攻关,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创新发展、优化升级。创新综合利用模式,分行业推广各项成熟的利用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大宗固废多产业、多品种协同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发展新模式。创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转化成果基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投入力度,重点突破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置与高质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推动大宗固废利用过程风险控制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依托在郴国家、省级技术平台,支持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与集成示范。创新大宗固废协同利用机制,鼓励多产业协同利用,推动跨区域协同利用,促进跨部门协同利用,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冶炼、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示范区和“三高四新”、“一极六区”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区域以及大型工矿区的大宗固废协同处置利用。
    (四)加快培育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在尾矿(共伴生矿)、煤矸石、矿山废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林及加工废弃物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培育20家以上具有较强上下游产业带动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高效、高质、高值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申报国家、省级示范企业,实施示范引领行动,形成较强的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和降碳示范效应。
    (五)实施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行动。按照产业布局集聚化、利用方式低碳化、技术装备先进化、模式机制创新化、运营管理规范化的目标,高水平建设1个市层面的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4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地、3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带、10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集聚基地。加大区域内“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集中度。推动区域内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发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对天然矿产资源的替代和对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强化区域内科技支撑,主动对标先进标准,选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动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引进和产业化应用。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大宗固废处置利用与生产挂钩等新机制,推动大宗固废跨区域、多产业、多品种协同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典型示范。建立政府部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台账,强化大宗固废源头减量、过程清洁生产、末端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加快建立完善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相关标准规范和集中处置利用设施,提高生产运营规范化水平。
    (六)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广使用制度。实施原料替代战略,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替代对天然矿产资源的开采。分类发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和目录,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再生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将推广使用综合利用产品纳入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党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优先采购秸秆环保板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鼓励绿色建筑使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引导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动“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产品在矿物新材料生产中的使用比例,推进大宗固废替代建材原料,限制砂石土矿等同类天然建材原料开采。

【作者简介】 肖靖,男,湖南洞口人,中共党员、双本科、在职硕士,高级职业规划师,中国物联规划智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特聘研究员、中国物流学术论文大赛评委,湖南智库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物流学会会员、中国青年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寓言童话文学研究会会员,一带一路矿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现代物流报特约记者、湖南经视法制周报特约记者、兼职法律工作者;2018、2019、2020连续三个年度获评湖南省人民政府《研究与决策》全省10佳“优秀作者”荣誉称号,2019《蓝皮书》湖南经济发展报告之物流篇作者、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农工党中央联合征文大赛全国三等奖获得者,第18届中国物流学术论文大赛全国优秀奖获得者,第19届中国物流学术论文大赛全国三等奖获得者。历任洞口县石江药材站站长、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邵阳考场办公室主任、邵怀高速交警和路政施救队队长、湖南雪峰山集团发展规划部部长、郴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综合部部长、农工党郴州市委员会财务主管、郴州市物联副秘书长、湖南省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奉公尽职,曾被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与优秀共产党员。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