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资讯 > 理论视野 > 文章详细
双清区赴宁乡等地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报告

    2013年4月26日至28日, 区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会长肖永丽带领区政协农环组、工商联一行21人,赴常德、岳阳、宁乡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宁乡县关山村、常德市博物馆、岳阳君山等地,每到一处,大家都用心倾听,认真思考,为所见所闻而心潮澎湃,为他们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而惊羡不已。尤其是宁乡县关山村的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给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一、关山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关山村隶属长沙市宁乡县金洲镇,东距长沙市区仅24公里,西距宁乡县城11公里,因三国时期的蜀将关羽屯兵而得名。全村面积4.94平方公里,耕地1714亩,山林1780亩,水面1006亩,辖16个居民小组,626户,2660人。关山村的新农村建设2007年才开始起步,到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06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80万元。短短六年时间,关山村从一穷二白的穷乡偏壤成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益案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倍增长,其速度之快,成效之大,令人惊叹!
    1、先进理念决定发展出路。思路决定出路。关山村原村主任、现任主任助理向霞光老人告诉我们:在关山村建设起步之初,作为挂点领导的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就提出了该村四个一发展思路,即“探索一条路子,作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跳出农村局限谋划集约发展、整合农村资源加快产业发展、依靠农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探索出一条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手段,以土地流转、项目开发和多业经营为途径,以富裕农民和发展农村为根本目的的新农村改革和发展路子。关山村发展之迅速,规模之宏伟,关键在于这种发展理念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今,当你在村口边远眺关山村时,那群山脚下、清澈水边,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湘中民居、花园别墅,飞檐走壁,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别具一格,简直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杰作,令人神往。而漫步置身于关山村怀抱时,那宽敞而整洁的村道,或镶嵌着水泥小块、或铺设鹅卵石,道路两边柳树成荫、太阳能路灯蜿蜒矗立,路边下一块块整理有序的农场菜地,一排排洁白薄膜下覆盖的郁郁葱葱的葡萄架,大气美观而实用的休闲广场,以及led屏幕上滚动的天气预报,令人流连往返。望着村头那块巨型牌匾上的大字“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造新生活”,考察组成员们无不羡慕不已,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新农村写照吗?
    2、科学规划描绘美好蓝图。规划就是宏伟蓝图,就是老百姓想要实现的美丽梦想,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关山村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编制了《关山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公用设施、生态保护等九个子规划。关山的规划高起点、大手笔,既专业科学,又实效可行。如关山民居规划为“三点一片”(麻元坡集居点213户、花果山集居点102户、青年湖集居点70户、农家乐示范片区241户),按照统规整治、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三种形式建设。一是通过统规整治,对于农家乐示范片区内现状质量较好的241户住宅,进行保留改造,实现了建筑风格色彩和谐一致,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湘南民居风格,既改造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又提升了关山的整体形象,营造了“山田点缀、树绕屋舍、浑然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观,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农家乐的有效经营。二是对布局松散质量较差的385户住宅,进行拆旧建新,建设农民集居点。第一期青年湖集居点68户已完成建设,并实行物业化管理,致力打造一个兼具田园风情和社区功能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小区,全面促进关山乡村休闲农家乐的建设。正是这“三点一片”的民居规划,成就了现在美丽宜居的关山。
    3、做活土地文章发挥纽带作用。关山村充分发挥土地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纽带作用,创新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置、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做活了土地这篇金字文章。通过国土综合整治,推进三项整理:村庄整理、道路整理、土地整理;实现宅基地两个转移:耕地向荒地转移、平地向山地转移;推动农民住房三个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大院向庭院转变、分散向集中转变;实行零散地三个开发:开发疏林地、开发旧宅基地、开发农居点菜地。通过开发治理,该村新增耕地1926亩,节约建设用地近400亩,在青年湖畔建设居民集居点,首期搬迁68户,户占耕地由1.5亩减少到0.7亩,一个充满江南气息和山水风情的特色村庄初具形象,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
    4、创新投入模式突破资金瓶颈。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几年来,关山村的建设投入近十几亿,主要是盘活了三大块资金来源。一是资源变资本,扩大市场投入。扩大市场投入的关键在于农村资源资本化,而资本化的关键在于整合农村地、市场、人力等资源,其中最现实、最持续、最根本的就是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国土综合整治增加耕地,节约土地,增加指标,把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建设,以开发建设赢利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投入来源。目前该村已与四川银河投资、广东碧桂园和湖南龙腾控股等大公司开发建设核心项目区,建设高档住宅区、休闲渡假中心和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农民为主体,推动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是农民。一方面,利用市场的手段,把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成可流转、出让、开发和融资的资产,以宅基地换新房,以承包地换股权,实现不动产向可动产转变,低效益利用向高效益开发转变。将385户分散宅基地进行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节地奖励和换地奖励、建房补助。整合集体用地3000亩用于核心区项目建设,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变股东。三是政策作引导,整合政府投入。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教育、卫生、和产业培育等政策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整体环境。共投入近4亿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村庄、道路、耕地的三项整理。完成国土综合整治7000亩,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与提升。如今的关山,看路、房、绿化,俨然城市花园,看那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基地,一派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气象。
    5、主导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过去的关山交通闭塞,没有一个优势产业。如今,休闲旅游成为了关山经济增长极。近年来,关山一直以“做好山水文章,发展种养产业,开发休闲旅游,建设生态关山”为建设目标,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日趋成熟。关山形成了两大乡村旅游点。一是以方圆山庄为龙头,以五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基地为特色,发展起来的“主题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绿色餐饮”为基本模式的农家乐示范带,现有方圆山庄、攀攀楼、海尔斯山庄等90余家农家乐。二是以青年湖居民集居点民居为基底,发起成立关山湘女佳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了以民居观光、民俗博览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为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区,成为关山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新增长点。2012年,关山累计接待国内外各级指导、考察团队、休闲游客等20万余人次,实现经济社会总产值达3.37亿,休闲旅游产业总收入达6700万元。2012年该村获 “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殊荣。
                                  二、几点启示:
    关山村和我区的大部分村有着相似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都属于城乡结合部。所以,关山村的建设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其成功模式告诉我们,在城乡结合部搞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城乡一体化路子。
    1、要制订统筹城乡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我区有些村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一直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以至“示范点撤走了,新农村建设就停止了”。究其原因是一直没有科学的规划做先导,导致发展思路不明,产业布局不合理,村庄建设凌乱无序,村民建房随心所欲,公共设施破坏严重。因此,我区的新农村建设要以规划为本,要有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大手笔规划不是浪费,而是节约,因为“只有规划的高标准,才有建设的低成本”。目前,我区很多村的规划只是几张纸,罗列着这一届村干部在近一年或两年要做的具体事,没有长远和整体目标,几年后,另一届村干部又是别的想法,因而常常是前劲有余,后劲不足,虎头蛇尾。做规划要像关山村那样,既宏观、又细致,即长远又可分期操作,既突出经济发展,贯穿生态理念,又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地域特色。
    2、要发展对接城乡一体化的主导产业---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城市的后花园始终是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如何打造,就是要依托休闲观光农业这个支撑,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路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关山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极大的差距。目前,我区休闲农业发展缓慢,形式单一,内容空乏,规模偏低,农家乐的档次还只停留在餐饮接待这一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及文化休闲和体验休闲等方面远远不够,因而发展空间很大。关山通过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乡村环境的美化、净化、亮化及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乡村游乐为主的休闲农业雏形。借鉴关山的做法,我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打造旅游文化灵魂。在莲荷等具备休闲农业发展基础的村组建文化艺术团,如舞龙队、腰鼓队、民乐队、舞蹈队、合唱团等队伍,游客可根据自身特长、爱好,自主选择加入上述社团组织,与当地村民一起参与排练、演出,体验中华传统民俗。打造诸如葡萄文化节、乡村生态旅游节等精品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树立乡村休闲品牌形象。二是要注重创新休闲项目。要发展乡村休闲配套的农家乐、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多元化经营。农家乐除提供棋牌娱乐,还提供市民客人农事项目体验的机会,如在开心农场认领菜地种菜再自己下厨体验,在四季水果采摘园采摘葡萄、杨梅等水果,在休闲垂钓区进行垂钓等,让客人切身感受到种地的丰收喜悦和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激情。三是注重提升服务管理。抱团发展,成立休闲旅游合作社,对农家乐和几大休闲产业基地实施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促销的“四统一”管理。在消费方面实行差额消费、为区域消费。同时,发展部分高档次的农家乐,在硬件和服务上,要求达到三星级以上。邀请相关专家对农家乐经营户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物品摆设、环境要求、文明用语等方面严格要求,真正达到高标准服务,打响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品牌。
    3、要找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土地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当人们各自守着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它尽只是维持生计的土地而已,如果能做活流转这篇文章,那它就是老百姓的金饭碗。目前,我区的土地流转面积尽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17.7%,而且流转规模小、制度滞后,机构不完善,极大地阻碍和束缚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如太美农庄、新绿洲、金土地在我区的发展,均受到了土地流转的制约,因而发展速度缓慢。要做活土地文章,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资产变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要以土地权益股权化、土地资源资本化为改革核心,农民把手中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到项目业主,农民获得租金和股本红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既依靠土地致富,又摆脱土地束缚。二是农户变商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坚持发展特色经营,推动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通过补助奖励、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兴建农家乐,发展葡萄、蔬菜、苗木等种植大户。三是农民变市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区位、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农民就地变成产业员工。部分农民迁入集中小区,在不征地、不拆迁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就业不出村,保证农民土地流转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使农民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保障金(养老、低保、医保)等四金的稳定收入。
      

邵阳市双清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陈晶晶
编辑:001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