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到邵阳三农网 请 登录注册
文章
当前位置:邵阳三农网 > 资讯 > 三农时评 > 文章详细
从“蹭饭”书记的金句中学干群关系的“三带”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近期,河南鹿邑县驻村书记董桂林拍摄的到老乡家蹭饭视频爆火出圈,一句句带着乡音的亲切话语,一张张绽放着幸福笑容的脸庞,不仅勾起网友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更悄然拉近了董书记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这场看似平常的“蹭饭”背后,实则蕴含着干群关系的深刻智慧,也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干群相处指南”。
      带着尊重真诚“蹭”,以真心换真情。“大娘,你可认识我?咱庄快让我蹭一圈了。”董书记看似只是上门吃饭,实则是摸清户情、拉近感情。在他的视频里,不难发现村里的大多是留守老人,而初来乍到的董书记,正是凭借“蹭饭”这一接地气的方式,迅速拓展了“村友圈”,饭后的“八卦”闲聊更是“刺探”出原汁原味的乡情民意,帮助后续精准帮扶。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群众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有话直说,有建议敢提,有问题敢反映。而开启群众“话匣子”的“金钥匙”,就藏在沾满泥土的脚底板上,藏在一声声亲切的“嗲嗲娭毑”称呼中,藏在记录着村情民意的笔记本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放下“书生气”,虚心向群众学习,主动创造机会融入群众。无论是跟随下村工作队伍走访,还是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又或是加入夜晚的院落会,都要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掌握基层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带着纪律作风“蹭”,以廉洁树形象。“我碗搁这了,我出去遛一圈可中。”董书记到群众家后不点鸡鸭、不动卤肉,只吃群众日常下的面条、水饺和面糊。把碗搁下后,还出门一趟给老乡带来鸡蛋、牛奶、面粉等价值相当或更高的生活用品作为“饭票”。既做到了避免违反纪律,给村民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又能够成功拉近和群众的关系,完美诠释了“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项作风纪律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可以和谐统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权力用得好不好,他们看得最清楚;干部作风正不正,他们感受最深刻。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摒弃“官架”“官味”“官腔”,涵养锐气、正气、底气,以公道正派和公平正义的党员干部形象秉公办事,提升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清风正气就在身边。
      带着目标任务“蹭”,以实干促发展。“年轻人该拼的时候就得拼。”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中,董书记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对他来说,蹭饭不是目的,推动村庄发展才是最终目标。镜头之外,董书记正为村庄的发展蓝图苦心谋划。他给老乡的伴手礼里,加入了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当地特产,巧妙地把“取之于民”的流量转换为“用之于民”的“销量”。其拥有160余万粉丝的账号明确标注:“橱窗产品利润全部归范庄村村集体所有。”真正做到了将个人价值融入乡村发展大局。扎根基层的道路布满荆棘,广大基层干部在面对风险挑战、矛盾困难时,要充分发挥青年身上“充满激情、敢闯敢干”的特质,主动将乡村发展的总目标分解到个人每天的实际行动,积极拥抱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具,紧紧抓住“互联网+”“生态文旅+”发展机遇,善于利用直播、微视频、小程序等新载体,不断创新解决群众产品销路、移风易俗、教育住房等急难愁盼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董桂林这样的“蹭饭”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家,与群众心贴心,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作者:邵阳县黄荆乡人民政府 刘安娜
文章评论
我要评论>>
理事会成员 | 会员注册 | 关于我们 | 服务范围 | 广告服务 | 网站合作 | 专家顾问团 | 网站招聘 |
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涉农信息门户 工信部网站备案编号:湘ICP备19014692号 直通管局:工信部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邵阳三农网工作交流QQ群:147232156 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投稿邮箱:910569090@qq.com 技术支持 创新科技
湘公网安备 43051102000021号